从宋朝历史上的招安制度,谈谈宋江为何必然会选择被“招安”?

从宋朝历史上的招安制度,谈谈宋江为何必然会选择被“招安”?

而相比之下,经历了289年历史的唐朝,一共才发生了186次农民起义(数字出自《唐五代农民战争史料汇编》)。

但不同的是,尽管宋朝农民起义此起彼伏,但规模一般都不大,基本都是局部性质的。其中,最大的要数宋初的李顺起义和末年的方腊起义,而宋江起义的影响力也可名列前茅。

历史上的宋江起义,其规模并非如《水浒传》中所渲染的,好汉一百零八条,喽啰数万之众,相反,他们是一支非常精干的队伍。

《宋史·侯蒙传》中记载:

宋江寇京东,蒙上书曰:“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、魏,官军数万无敢抗者,其才必过人。”

在《宋史纪事本末》中说:“宋江起为盗,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,转掠十郡,官军莫敢撄其锋。”

北宋末年的名臣李若水在一首名为《捕盗偶成》的诗中说:“大书黄纸飞敕来,三十六人同拜爵。”

以上证据都表明,宋江人手其实并不多,但他们骁勇善战,且深有谋略,因此能躲过数万官军的捉捕。

于是,宣和元年(公元1119年),宋徽宗接受了臣子侯蒙的建议,“招抚在山东盗宋江”,同时任命侯蒙为东平知府,具体负责招安事宜,然而侯蒙还未到任就病故了。

宣和三年(公元1121年),宋江南下,乘船进抵海州(今江苏连云港),而海州知州张叔夜没有经过什么激烈的战斗,就将宋江拿下了。《宋史·张叔夜传》是这样记载这件事的:

“(宋江)劫巨舟十余,载卤获。(张叔夜)于是募死士得千人,设伏近城,而出轻兵距海,诱之战。(张叔夜)先匿壮卒海旁,伺兵合,举火焚其舟。 贼闻之,皆无斗志,伏兵乘之,擒其副贼,(宋)江乃降。”

张叔夜招募了千余人,偷偷的打了一个“火攻”+“伏击战”,一波操作就逼迫宋江投降了。

至于后来宋江有没有去征讨方腊,目前史学界有争议,但从宋朝的招安惯例来看,宋江参与了平方腊战役的可能性非常大。

下面,我们将从宋朝的招安制度,简要分析一下为什么。

二、宋朝为什么喜欢招安?

宋朝对待起义的态度,始终是以招安为主。之所以不选择强攻,因为皇帝有如下苦衷。

1、宋朝的地方兵力十分虚弱

北宋立国之初,鉴于唐末、五代时期节度使尾大不掉的教训,采取了“强干弱枝”之策:朝廷的边军和守备国都的禁军兵力强大,但地方州郡的兵力却十分虚弱。

《宋史》里有一段记载,说是在咸平三年(公元1000年),黄州知州向朝廷上奏当时地方守备如何松懈:

“今江、淮诸州,大患有三:城池堕圮,一也;兵仗不完,二也;军不服习,三也。”

此时距离北宋开国刚刚过去了40年,地方就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。但这并未引起朝廷的警觉,地方上优秀的士兵,还是被源源不断调往边境,防备辽和西夏。

到了北宋末年,也才会出现数万官军奈何不了宋江的局面。

2、文臣不想大动干戈

宋朝“重文轻武”,文臣获得了充足的话语权,皇帝也信誓旦旦: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。

而宋朝许多宰执大臣都出自贫民阶层,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吕蒙正和范仲淹。

吕蒙正年幼时母子被逐出家门,贫困不堪,他自述是“思衣不可遮其体,思食不可济其饥,上人憎,下人厌”(《寒窑赋》),但这丝毫不影响其后来成为状元宰相。

范仲淹自幼一贫如洗,便用两升小米煮粥,隔夜粥凝固后,用刀切为四块,早晚各食两块,再切一些腌菜佐食,但这也没耽误他日后成为一代贤相。

这些寒门子弟能通过科举走上高位以后,更加能懂得民间疾苦。因此,对于这些为了生存而不惜铤而走险者,更多了恻隐之心。

另外还有一点,从文臣的角度来讲,他们是不希望打仗的。一是文臣们不希望武将通过干这些相对“简单”的活而得到提拔;二是如果皇帝让文臣们去领兵,而他们可能会把局面搞得更糟,参见《水浒传》中高俅的屡次败北。

3、频繁动武太烧钱

北宋一朝,深受“三冗”的毒害:冗官、冗兵、冗员。所以,尽管宋代经济发达,但因其被“三冗”所拖累,仍然是“积贫积弱”,所以,再挤出仅有的银子去平乱,实在不划算。

动用武力不仅太烧钱,还容易引起后遗症。比如,一些将领为了贪冒战功,很可能会滥杀无辜;一些士卒为了中饱私囊,很可能会烧杀抢掠。

这些行为,都会对当地的经济社会造成严重影响,甚至会让起义死灰复燃、反复发作,成为王朝的心病和永远填不上的窟窿。

而如果选择使用招安的制度,那么其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的。

通过招安,一些没有成气候的起义就会在短时间内得到平息,不会像唐末黄巢起义那样不可收拾。

通过招安,一些绿林好汉被朝廷开出的优厚条件所吸引,不仅不再作乱,反而会摇身一变成为官军,向自己的“同行”反戈一击。

而关于宋江在历史上有没有去征方腊这一点,我们刚才提到的大臣侯蒙,曾经向皇帝上奏说:

“宋江以三个六人横行河朔,京东官军数万,无敢抗者,其材必过人。不若赦过招降,使讨方腊以自赎,或足以平东南之乱。”(《东都事略》)

以宋朝皇帝热衷于招安并“以暴制暴”来看,宋江参与到了平方腊的战役,是非常有可能的。

北宋末年的名臣李纲,曾经这样总结招安的妙处:

“以弥内乱,一也;以御外敌,二也;善良胁从者,可散而归田亩,三也;强猾勇敢者,可籍以备行阵,四也;以盗贼攻寇仇,胜则享其功,败则不足惜,五也。”(《论盗》)

“胜则享其功,败则不足惜。”《水浒传》中好汉们的最终结局,不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吗?

三、宋江被招安的必然性

刚才我们从北宋朝廷的角度,分析了为何皇帝们喜欢招安。下面,我们再从梁山好汉们的角度,分析一下为何宋江必然受招安。

1、招安是一条人生上升通道

宋朝有一句名言:“要高官,受招安;欲得富,须胡做。”(《鸡肋编》)

先落草,再招安,后做官,这几乎成为宋代庶民走向“人生巅峰”的独门上升通道,为什么这么说呢?

宋朝实行招安的初衷,不是出于对起义者的深深同情,而是要借助他们的力量,消灭其他的匪盗,以达到“以乱治乱”的目的。

而为了吸引宋江们受招安,朝廷当然要开出合适的“价码”。比如,赦免他们的所犯之罪,同时给予加官进爵。

而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来讲,除了“大碗喝酒、大块吃肉”这种比较低级的生理需求以外,还有追求成就、获得他人尊重、达成自我实现的高级需求。

所以,在《水浒传》中,我们看到,绝大多数人是向往被招安,进入到宋朝“体制内”的。

通过招安,宋江们不光撕掉了罪犯的标签,而且还成为了“官”,获得了被社会重新认可的新身份。

而只有公孙胜、鲁达、武松等少数世外高人或早已淡泊名利之人,对招安冷眼相看。

还有,在梁山上,尽管宋江标榜“忠义”二字,但殊不知,“忠”与“义”往往不可得兼。封建社会往往要求人们忠君。为了彻彻底底的忠君,就必须放弃兄弟之间的“小义”。这也是最后宋江毒死李逵的深层次原因。

2、招安也是梁山事业的最好结局

我们从历史和小说两个层面,来说明这个问题。

(1)在历史上,宋江被招安是其最好的归宿。

宋江曾以一支精干的力量横行河北、山东,官军数万莫不能当,但张叔夜仅仅用简单的谋略就将其逼降。

很显然,这只能说明北宋末年的地方官军,战斗力已经掉到了渣都不剩,而宋江们的战斗力并不能说是强到逆天。

历史上的这种流寇式打法,如黄巢、李自成等,其规模虽然达到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,但最终结局无不是覆灭而已。

(2)在小说中,宋江被招安也是最好的结局。

梁山泊起初由“白衣秀士”王伦所创,头领稀少、力量薄弱。晁盖上山后,虽实力大幅增强,但与一般的山寨并无二致。

自从宋江做了山寨之主以后,梁山才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,头领一百单八位,喽啰达到数万之众。

然而,梁山毕竟是一洼之水,宋江也不可能像曹操一样屯田,但头领们却还要过“大块吃肉、大碗喝酒、论称分金银”的生活。

这么大的一支队伍,要想取得这些物质享受,靠打家劫舍已经无法满足,只能选择攻略州府。而这样做引起朝廷的高度重视是必然的。

而就当时梁山的实力来看,攻下赵宋江山,几无可能。所以,招安就是其最好的结局。

结语:尽管招安被宋朝皇帝频繁使用,且屡试不爽。而且一旦起义被平息后,局势就有所好转。但实际上,其深层次的矛盾并未得到解决,而只是得到了一次小小的释放。

产生起义的社会矛盾始终存在,反而因为招安而愈演愈烈,而这也就是宋朝农民起义频仍的真正原因之一。

参考资料:《寒窑赋》《论盗》《鸡肋编》《捕盗偶成》

《宋史》《东都事略》《水浒传》《宋史纪事本末》《唐五代农民战争史料汇编》《两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》《邓广铭〈宋史职官志考正〉序》《宋代地方治安问题初探》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